书架
幕后推手
导航
开灯
护眼
字体:

第161章 程国161(1 / 2)

第一篇文章名曰《治平篇》,该文章先回顾了大明开国后这百余年的历史,总体而言,这一百多年长期处于安定繁荣的时代,是值得称道的。

然而繁荣安定也带来了危机,那就是人口暴涨,与三十年前相比,人口可能增加了五倍;与六十年前相比,人口可能增加了十倍;与一百年、几百年前相比,人口甚至可能增加了二十倍。

文章还从江南、蜀中、山西等地分别选了一个家族举例子,这些家族在大明开国时仅有一夫一妻,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,这一夫一妻生了几个孩子,孩子又生了孙子,孙子再生曾孙......繁衍至今,这几个家庭少的有数十人,多的已经超过百人。

原先的土地已经不够耕种了,在大明像这样的家庭数不胜数,纵然有天灾人祸来调节人口,大明依旧普遍出现了人多地少的情况。

那么要怎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?从历史上来看,治乱最长不过三百年,三百年一到便兵戈四起,人口大规模减少,遇到明主一统天下就又能延续三百年。

这一过程无疑是残酷的,有没有一种新的办法可以摆脱治乱循环,从而长治久安,让百姓可以安心地繁衍生存,而不用担心土地不足的问题呢?

这原本是清代洪亮吉的文章,许长生命人做了修改,论证过程更为详实缜密,看过的人一想到自家近百年的发展,就会对这篇文章无比信服,从而生出担忧来。

另一篇文章《大九州》则是对《治平篇》的回答,从两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案,首先他从云贵、福建、荆襄等地大规模种植土豆、红薯、玉米等作物说起,提出新的高产作物、更先进的农业技术,可以让同样面积的土地长出更多粮食,缓解人口增加带来的威胁。

接着又讲述了蓬莱、瀛洲、绝岛乃至满剌加周边地广人稀,如果能在这些地方开垦土地,那无疑可以打破治乱三百年的循环,迎来真正的长治久安。

那么华夏子民为什么要远离故土去这些地方开拓呢?因为这是元圣周公赋予华夏子民的责任,昔日周公分封诸侯,教化蛮夷,最终九州一统。

如今蓬莱、瀛洲、绝岛等地相当于大九州,所以华夏子民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来,像当年诸侯教化东夷西戎、南蛮北狄那般,将华夏的衣冠礼仪传播给蓬莱、瀛洲、绝岛等地的土人,把这些土地纳入华夏的版图之中.....

这篇文章写的极好,文采飞扬又逻辑缜密,论证过程步步紧扣,让人难以找出破绽,再看作者的名字,众人都惊呆了,原来是内阁首辅王守仁!

这下读书人争吵地就更激烈了,王学门人无不欢欣鼓舞,声言此文一出,王公便可立地成圣,今后他在儒林中的地位当远在董仲舒、朱熹、二程等人之上,甚至远超孟子、颜回等,直追元圣周公、至圣孔子!

理由很简单,周公开启封建让小九州尽皆沐浴在华夏文明的光芒之下,奠定了儒学的基础,而王公如今继承了周公的遗志,要将华夏文明从小九州扩展到大九州! 如此功绩,岂是董仲舒、朱熹、二程等人能比的?就算亚圣孟子、复圣颜回、宗圣曾参、述圣子思也远远不如,乃至周公、孔子之后的儒家第三圣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