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架
明末第一帅
导航
开灯
护眼
字体:

第061章简在帝心61(2 / 2)

这段奏折画面感极强,在崇祯皇帝看着就感觉热血沸腾,他的面前仿佛出现了袁良单薄的身影,那个少年冒着箭雨与建奴浴血拼杀。

卢象升的笔下,袁家军将士重伤不退,高呼不惜此身报君王,以身殉国报社稷。

袁良指挥部下边打边撤,利用麾下大车组成车阵,将后金数千骑兵包围在车阵**,然后百炮齐发,重创岳托,后金溃不成军,仅遗尸就多达数千具,缴获战马两千余匹马,各种兵刃四千余件。

崇祯皇帝的兴奋劲头过去,他疑惑的望着孙承宗:“阁老,会不会有猫腻?”

没有办法,崇祯皇帝也被下面的将领搞怕了。明朝末年的捷报,可以用抗日神剧来形容,在明军将领的捷报中,后金已经被斩杀百万,不知道后金是怎么坚持到现在的,而且还打到了京师城下。

孙承宗笑道:“大石河距离京师不过一百六十里,快马一日便可以抵达,兵部已经派人前往点验,真假一探便知!”

崇祯皇帝又仿佛想起了问题的关键:“袁良此子是遣散家财,募兵为军?”

“是啊!”

孙承宗道:“这个袁良是世袭归德卫正前千户,其祖上是随太祖淮西起兵的许州袁京,自其祖袁秉直时从密云卫后防御千户调任归德卫正前千户,在陛下颁布勤王诏书后,归德卫指挥使纠集四千老弱病残,交给十七岁的袁良率领,命其北上勤王。袁良接到命令后,又遣散家财,募集六千余永城青壮。老臣知晓归德府永城县,永城县地处南隶与河南都司东,自古以来,就是四战之地,民风彪悍。”

此时,孙承宗也接到了卢象升的亲笔信,在信中卢象升直言不讳的举荐袁良,称其为世之良将。

孙承宗自然也知道,在朝廷万马齐暗的时候,袁良这份胜利是多么的耀眼。既然卢象升推荐袁良,他自然也做顺水人情。

对于一个世袭千户,不算什么大官。更何况,在卢象升信中,袁良可是一个懂进退,知好歹的妙人,他在大胜之后,将袁家军的指挥权交给了卢象升,这种事情,放在任何人身上,那都会尾巴翘到天上去,也都是不可能的。

明朝不是刻意打压武将,只是武将向来跋扈,在靖难之役之后,五军都督府都是靖难五国公,他们顶着国公的爵位,对文官百般压制,只是土木堡之变后,世勋武将一扫而空,文官这才得势,他们不打压才是怪事。

张居正与戚继光可以成就一时的佳话,他孙承宗未必不可以。

不顾,作为文人思维,孙承宗也不愿意让袁良太过耀眼,他也在帮着卢象升说话,毕竟卢象升是文官,是进士出身,是自己人。

“陛下有所不知,大名知府卢象升本可置身事外,他听闻京师危急之后,也同样遣散家财,募集百姓为军,率领万余军队北上勤王,此次袁良能取得大胜,卢象升亦功不可没。”

崇祯皇帝点点头:“不错,卢爱卿与袁良都是大忠臣。大忠臣。”

孙承宗笑了,他知道卢象升与袁良都进入了少年天子的心中。

明朝其实不会吝啬军功赏赐,可关键是明军自己不争气,没有可能拿得出手的战绩,就像吴三桂,他是万历四十年生人,比袁良仅仅大四岁。

他是二十岁担任游击将军从三品,二十三岁被擢为前锋右营参将,正三品。二十六岁任前锋右营副将,相当于副总兵,从二品。二十七岁被擢为宁远团练总兵,正二品,时年二十七岁。

崇祯皇帝想着如何赏赐卢象升与袁良,而与此同时,袁良与卢象升则轻装前行,抵达遵化。

好在遵化并没有落入后金手中,卢象升准备在遵化驻扎,堵死后金军队的退路。

一路上一直以卢象升马首是瞻的袁良突然提出一个截然相反的意见:“我们不在遵化停留,我应该一路向东,抵达这里!“

袁良一拳砸在舆图上标注的冷口关位置上。

”冷口关?“

卢象升盯着袁良:”为什么是这里?“

”直觉!“

袁良没有办法向卢象升解释,历史上皇太极就是从冷口关退往关外,这一次他不仅仅携带了大半年从关内抢来的金银财宝和粮食,还有二三十万百姓、工匠。

袁良非常清楚一旦占据冷口关,这就相当于顶在了皇太极的腰眼上,他必须注意,更何况,现在明军有了一支可以在野战全歼后金四五千人马的军队。

这样以来,皇太极绝对不敢大肆分兵。

他也担心再发生一次镶红旗被歼灭的事件。

这样的损失,他承受不起。

卢象升没有想通袁良为何执意要赶往冷口关,不过,这可能是作为天才名将的直觉,就像霍去病一样,在茫茫无际的大草原上,普通人想分辨方向都非常困难,可是霍去病却可以直接找到匈奴人的营地。

”全军拔营,目标冷口关!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