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架
草根崛起
导航
开灯
护眼
字体:

第二百章 封赏197(1 / 2)

一片庄严肃穆的氛围笼罩着整个大唐。李渊身着龙袍,头戴冕旒,缓步走出宫门,身后跟随着一群身着朝服的文武百官,以及手持仪仗的侍卫与内侍。他们一行人浩浩荡荡,向着位于皇城东北角的宗庙进发,准备进行一场意义重大的告祭仪式。

宗庙前,早已布置得肃穆庄严,香烟缭绕,钟鼓之声悠扬回荡。李渊步入宗庙大门,目光凝重地扫视着四周,心中充满了对先祖的敬畏与感激。他缓缓走向祭坛,每一步都显得那么庄重而有力。

祭坛之上,供奉着远古先皇以及李渊祖先的的牌位。

李渊站在祭坛前,双手轻轻抚过牌位,仿佛在与先祖们进行着无声的交流,将大唐今日的成就与喜悦一一诉说。

随着李渊的一声令下,祭祀仪式正式开始。乐师们奏响了悠扬的古乐,舞者们身着华丽的长袍,手持象征吉祥的道具,在祭坛周围翩翩起舞,为这场告祭增添了几分神圣与庄严。

李渊手持祭文,声音洪亮而庄重地宣读着:“列祖列宗在上,不孝子孙李渊,今日率百官至此,特来告祭。我大唐自开国以来,历经风雨,幸得先祖庇佑,方有今日之盛世。近日,天花肆虐,百姓受苦,幸有忠臣李麟戟,发明牛痘接种法,成功控制疫情,救万民于水火之中。此乃我大唐之福,亦是先祖在天之灵保佑之果。今日,朕特来告慰先祖,并祈求天地神祇继续护佑我大唐,使国泰民安,风调雨顺,万世永昌!”

祭文宣读完毕,李渊将手中的酒杯轻轻举起,向着先祖的牌位洒下祭酒,以示敬意。随后,他转身面向百官,眼中闪烁着坚定与希望的光芒:“诸位爱卿,我大唐之所以能历经风雨而不倒,正是因为我们始终铭记先祖的教诲,团结一心,共克时艰。今日之成就,非朕一人之功,而是全赖诸位爱卿与万民之力。让我们携手并进,继续为大唐的繁荣与强盛而努力!”

百官闻言,纷纷跪倒在地,齐声高呼: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!大唐万岁万岁万万岁!”声音响彻云霄,回荡在宗庙内外,仿佛连天地也为之动容。

祭祀仪式结束后,李渊带领着百官返回太极殿。

李渊登上高台,环视着在场的文武百官,他的声音中充满了自豪与感动:“诸位爱卿,今日,我们不仅向先祖们告祭了我大唐的近况,更是在此见证了一位杰出臣子的卓越贡献。李麟戟,这个名字,将被永远铭记在大唐的史册上。”

他顿了顿,目光中闪烁着对往事的追忆:“北疆告急,突厥侵扰,介休城危在旦夕,是李爱卿临危受命,率铁骑北击,一战而胜,解介休之围,护我边疆安宁。而后,他又平梁师都之乱,破刘黑闼之叛,战功赫赫,威震四方”

李渊的声音变得激昂起来:“河南道连年干旱,民不聊生,是他发明新型水车,引水灌溉,解万民之渴,使良田得以复耕,百姓重获生机。其智勇双全,可见一斑。”

尤为难能可贵者,天花肆虐,百姓遭难,生死一线。李爱卿不畏艰难,潜心研究,终得牛痘接种之法,根除天花之祸,救万民于水火。此等仁心仁术,实乃天地间之大德,朕心甚慰。”

“至于治理汾州,李爱卿更是以身作则,兴修水利,鼓励农耕,使百姓安居乐业,日渐富足。其治下之地,政通人和,百废俱兴,实为我大唐之楷模。”

李渊的话语在太极殿中回荡,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对李麟戟的赞赏与感激。他停顿了片刻,让自己的话音在百官心中沉淀,随后,他深吸一口气,宣布了一个重要的决定。

李渊轻抚龙袍,神色庄重,缓缓开口:“李麟戟,卿家自投笔从戎以来,南征北战,屡建奇功,不仅武艺超群,更兼智勇双全,实乃我大唐之栋梁。今日,朕欲再加封卿家,以彰其功,以励将来。”

言罢,李渊转身面向殿外,示意内侍宣读诏书。

随着一阵清脆的鸣鞭声,内侍手持黄绫圣旨,高声诵读:“奉天承运,皇帝诏曰:定边大将军、广平郡公、汾州刺史、节制朔方李麟戟,自入仕以来,忠心耿耿,勤勉有加,于国于民,皆有殊勋。北击突厥,解介休之围;平梁师都之乱,破刘黑闼之叛,战功赫赫,威震四方。更兼发明牛痘接种法,根除天花之祸,救万民于水火,其仁心仁术,功在社稷,利在千秋。今特擢升为兵部尚书右骁卫大将军,掌天下兵马,总领武事;并晋爵为开国郡公,食邑千户,以彰其德。望卿家继续秉持忠勇之心,为国为民,再立新功。钦此!”

诏书宣读完毕,李渊亲自走下高台,将象征兵部尚书右骁卫大将军的印绶与开国郡公的爵印交予李麟戟。

李麟戟双手接过,跪拜于地,激动之情溢于言表:“臣李麟戟,叩谢皇恩浩荡!陛下如此厚爱,臣必肝脑涂地,以报皇恩,誓死守护大唐江山,不负陛下所托!”

随着诏书的宣读完毕,大殿内原本肃穆的气氛突然起了微妙的变化。百官之中,一些人的眼神中透露出惊讶与不解,低声的议论开始在人群中蔓延。裴寂,作为朝中重臣,更是按捺不住心中的疑虑,站了出来。

裴寂上前一步,躬身行礼,但语气中带着几分坚决:“陛下,微臣斗胆,有一言不得不进。李麟戟将军固然功勋卓著,其智勇与仁心皆为人称道,然此次升迁之速,实乃前所未有,恐难服众心。”

李渊闻言,眉头微蹙,但并未立即动怒,而是示意裴寂继续说下去。

裴寂继续说道:“陛下,我朝历来重视功过赏罚,以昭明公正。李将军虽有大功,但短时间内连升数级,从定边大将军至兵部尚书右骁卫大将军,并晋爵开国郡公,此等荣耀,实乃群臣所罕见。微臣恐此举会引起朝中议论纷纷,影响上下一心,共谋国是之大局。”

此言一出,大殿内顿时议论纷纷,不少官员点头附和,认为裴寂所言有理。

“裴大人言之有理,李将军虽功高,但升迁速度过快,恐有不妥。”

“是啊,陛下,朝中需有规矩,升迁之事更需谨慎,以免寒了其他将士的心。”

面对百官的议论,李渊沉默片刻,随后缓缓开口,声音沉稳而有力:“诸位爱卿,朕深知尔等忧虑,然朕意已决。李麟戟将军之功,非但救万民于水火,更在于其智勇双全,屡建奇功,实乃我大唐不可或缺之栋梁。朕加封于他,不仅是对其个人功绩的认可,更是为了激励天下将士,以李将军为榜样,奋勇向前,共保大唐江山稳固。”

李渊停顿了一下,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官员,继续说道:“至于升迁速度,朕以为,功高者赏,有过者罚,此乃天经地义。李将军之功,足以匹配此等荣耀。朕相信,只要我大唐上下一心,同舟共济,定能开创万世永昌之基业。” 言罢,李渊再次看向李麟戟,眼中充满了信任与期待:“李爱卿,你意下如何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