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架
如履薄冰
导航
开灯
护眼
字体:

第114章 皇后:姐妹们都知道你是假的115(2 / 2)

卧槽,沈一欢?这么巧?

朱祁镇看着手中的本子,上面写的就是沈家,是锦衣卫才送来的。沈家在江南,是头等豪门,他们还帮宫里做事。江南织造局就是和沈家合作的,宫里每年的丝绸,多数出自沈家的织布坊。

沈家在江南,有大量的土地,庄园。朱祁镇看资料的时候,还想着在江南推行新政,就从沈家开刀。

“这个沈家,有没有问题?”朱祁镇问。

“陛下,这要看你怎么看了,这么大家族,或多或少都会有问题吧。”石彪道。

朱祁镇横他一眼:“嘿,老石,你现在回答朕的问题,也是滴水不漏啊。”

石彪嘿嘿笑:“陛下,臣这就派人先去江南,到时候,你想他们家有什么问题,臣就查出什么问题。”

朱祁镇:“!!!”

瞎说什么呢?朕是那样的皇帝吗?朕就是做个准备。古往今来,朝廷亏空,要么打百姓的主意,要么打商人的主意。

朕不是留个备选么?

……

夜,一轮弯月挂在星空。

月色下,已经是一片寒霜,阵阵寒风呼啸而过。此刻,房间内却是很温暖,窗幔下两个人影紧紧相拥。

半个时辰的折腾,皇后慵懒的靠在朱祁镇怀中,脑袋枕在他肩膀,脸蛋酡红,眼儿迷离,浑身提不起一丝力气,浑身更是酸麻。

“臣妾告诉你个秘密。”皇后娇声道。

“什么?”朱祁镇有些心不在焉。

皇后微微提起了一些力气,身子微微撑起,青丝滑落,她直勾勾盯着朱祁镇道:“其实,姐妹们都知道你是假的。”

朱祁镇猛地坐起,大惊:“啊?”

皇后眨巴着美目,一双眸子泛着狡黠之色:“你这么猛,她们能不怀疑吗?她们都知道漠北也先抓了个假皇帝。一开始,我们也是不信的,可太后行为古怪啊。不让我们来伺候皇帝,还曾想凑钱。”

朱祁镇捂脸。

男人啊,就是管不住自己的下半身,后宫的妃子都知道了?可她们很配合啊。

“那你们……”朱祁镇疑惑。

皇后眼眸微微垂落,面色黯然:“我们能有什么办法?太后叫我们干什么,我们就干什么。世人或许都羡慕我们成为了高贵的皇妃,可是,唉,朱家的妃子,能有什么呢?搞不好,还会殉葬。”

朱祁镇伸手抱紧她,心想这些妃子其实也挺悲剧的。皇后靠在他怀中,或许是太疲累了,很快就睡着了。

……

朱祁镇毫无睡意。

他小心翼翼的起来,走出寝宫,在后宫的小道上边走边看。太监和宫女都睡着了,根本没有大小他。

经过高淑妃的寝宫,他发现宫里还亮着灯,便大步走了进去。站在寝宫外的宫女看到他,吓一跳,连忙上来参拜。

“淑妃还未就寝?”朱祁镇问。

“娘娘最近难入睡,在看书。”宫女道。

她正欲起身去禀报,朱祁镇挥手阻止,轻步走了进去。

寝宫内置有炉子,相较于外面,这里温暖宜人。地面上铺展着名贵毛毯,脚踏其上,感觉柔软而舒适。室内装饰典雅雍容,淡淡的花香弥漫在整个卧室之中。

高淑妃正立于窗前,身着一袭白色衣裙,裙摆长及曳地,细腰以云带轻束,更显出不盈一握之姿,上身曲线则被完美勾勒,呈现出夸张的弧线之美。发间插着一支红色发簪,映衬得她的面容如芙蓉般娇艳,一双杏花眼媚意天成,艳丽无比。

“咳!”朱祁镇轻咳一声。

高淑妃闻声转头,面露大惊之色,连忙上前,柔柔地弯腰行礼,轻声细语地道:“臣妾参见陛下。”

她的丰腴身姿中透着一股成熟少妇的独特韵味。

“朕突然想你了,来看看。”朱祁镇谎话张口就来。

高淑妃明显一愣。朱祁镇上前抱起了她,走向一旁的软榻。

半个时辰后,高淑妃双眸微闭,绝美的俏脸带着一抹红晕,紧紧靠在朱祁镇怀中,轻声道:“陛下,臣妾的安危,全系在你身上了。”

“朕知道。”朱祁镇还抱着她道。

高淑妃是最早服侍朱祁镇的女人,她怎么会不知道?

朱祁镇心中暗想,这么一来,后宫的女人其实被动站在了朕这一边啊。

……

京城突然下起了大雪。

朱祁镇一早从乾清宫走出,眼前的景象令他不禁驻足凝望。只见宫墙内外,白茫茫的一片,雪花依旧纷纷扬扬地飘落。

雪花覆盖了宫殿的琉璃瓦,使得原本威严庄重的宫殿更添了几分神秘与柔和。远处的山川、近处的楼阁,都在大雪的映衬下变得模糊而祥和。

“瑞雪兆丰年啊。”他感慨一声。

大雪来了,也快年底了,他今日召集内阁大臣,商议明年的各项计划。

文华殿中,燃烧这个好几个火炉子。

内阁大臣们穿着厚厚的棉袄,站成一排,齐齐朝着朱祁镇跪拜:“臣等参见陛下。”

朱祁镇抬抬手:“都坐下说,今日咱们需要好好过一过这明年的各项计划了,有些事,这一开春就需要去办。”

朝廷大事,看起来复杂,其实也简单。从秦时开始,到明朝,历经一千多年,大部分政务都有了具体的流程,大约按照流程办就行。

最终,讨论的重点还是在推行新政上。内阁大臣们一致觉得,还不能全国范围内大肆推行,万一出了差池,就是大麻烦。

朱祁镇沉思许久,道:“那就从江南开始,不是说难在江南吗?从最难的地方开始。”

内阁大臣们这回都赞同了,这是关于地方新政的最终决议。而朝廷要推行的‘考成法’,大臣们都没有意见。

“希望明年,大明有个新的开始。”朱祁镇最后总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