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架
风雨大宋
导航
开灯
护眼
字体:

风雨大宋_分节阅读_第158节(2 / 2)

  若是正常,赵及并不难说话。可问题是他现在有病在身,到汝州来就是养病的,治下事务根本不能亲力亲为。跟百姓起了争端,按他以前作风,只怕会不分青红皂白袒护百姓。赵及的地位,杜中宵一个转运判官还不敢硬抗,事情搞清楚他又没有精力,只能躲着了。

  做官会碰到很多这种哭笑不得的事情,面对一个上下交口称赞的好官,你一心为公,偏偏就容易发生矛盾。争执起来,你混身是道理,也未必占上风。

  没有办法,只好杜中宵亲自去一趟,尽快把叶县划出来,成立铁监,事情就好做多了。

  陶十七又道:“还有一桩,前些日子在南边山里,我们发现了一处石墨矿。那山并不高大,也不陡峭,矿床外露,极是好采。我想着有了石墨,可以用来制坩埚,炼好钢。却不想那处山坡,有几户人家放了柞蚕,说是自古以来就是他们养蚕的地方,极是难缠。”

  杜中宵叹了口气:“好了,我知道了。等过些日子,这边有了眉目,我亲自去一趟。你们现在处处受阻,无非是地方上的牛鬼蛇神,乘着朝廷设铁监,准备开矿冶铁的机会讹些钱财,不是什么大事。”

  陶十七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官,地方上的人根本不把他们放在眼里。那一带又处于数县交界处,山高皇帝远,州里县里推托,当然不是他们能够理顺的。几个滑吏勾结了地方大户,就让他们处处受制。

  这种时候,给钱给好处是没用的。补偿再多的钱,也到不了普通百姓的手里,只能是豪强得利。要想打开局面,先把地方上的牛鬼蛇神处理一遍,再对普通百姓合理补偿,才能解决问题。

  就如把石墨矿说成蚕场,十之八九不是放蚕的人主事,而是豪强大户借他们的名义生事。真正老实放蚕收茧的,钱给的够了,还有什么不好说话的。

  苏颂放下手中公文,道:“你们到叶县并没有多少日子,不想做了这么多事。公文条理清楚,事事有根有据,而且数字精确,一看就懂,很是难得。”

  陶十七道:“这不是我写的。当时随着我去的,有一个新招的吏人,名为罗锋。这人虽然年幼,只有十七八岁,学起东西来倒是极快。特别是写公文,是一把好手。现在他是我们一行吏人的头,安排事情井井有条。只是年纪太小,好多老吏不服。”

  杜中宵道:“当初在永城,你随在我身边做事,也不过是这个年纪,哪个不服了?”

  陶十七笑道:“那怎么一样?那时在官人身边,处处有官人做主,主簿县尉也给几分薄面。”

  杜中宵沉吟一会,道:“现在诸事草创,处处都要用人。若是真有能干的,当不次进用。等到我去叶县的时候,你带着罗锋随在我的身边,若是真地能干,自有用他的地方。”

  陶十七喜道:“官人这样说我就好做了。这人随在我的身边,助力不少。只是我官小位卑,不管许给他什么。有官人做主,他也有份前程。”

  新的事业,新的制度,不管是老吏还是新人,都要重新学起。其实不是年轻人学得快,而是老吏的包袱重,很多人放不下架子,拘泥旧制,成了营田务制度建设的绊脚石。杜中宵已经发现,自从自己开始推行新制度,发下册子让官吏学习,很多年轻人冒出头来。年轻人冒头是好事,但由此引起新人旧人的矛盾,进而影响到公事,就不好了。

  既不能打击年轻人的积极性,又不能让老人消极对抗,这其间的分寸拿捏,很是难办。杜中宵的想法是先从年轻人中立几个典型,不吝提拔,做个榜样,保持住整个队伍的锐气。再想办法提拔老人,让他们跟年轻人配合,为其他人做个榜样出来。

  到京西路屯田的纤夫动辄以万计,需要大量官吏,不是自己和苏颂几个人就可以把事情办了的。营田务下面早晚会设立各种衙门,会设置官员,还要有大量吏人配合,队伍建设好了,事情才能做好。

  这不是一个人,想一个办法,觉得下面就会推行下去,就能把事情做好。别说这么复杂的事,就是单纯的一个炼铁,杜中宵的精力也只能做到提几个关键的技术节点,事情还要下面的人去做。这次没有陶十七随行,杜中宵照顾得了青台镇附近的营田,就照顾不了方城山那边的铁矿。

  不管是种地还是开矿,杜中宵的做法都跟这个时代不同,必须从头培养人才。现在给官吏发三本小册子,让他们自己学习,只是粗略筛选,后面还要进行专门性的培训。初步选出符合自己要求的人才,才能谈队伍建设,事情才会做得又快又好。

  万事开头难,既然选择了超出时代的做事办法,就必须有适应新时代的人才。这样做,初始的时候可能进度慢一些,做起来难一些,长远来看总是值得的。

第60章 闻风而至

  襄城县里,权二郎呼噜呼噜喝了一碗馄饨,见太阳升了起来,拍拍肚子,回了客栈。

  到高继安的房前敲了敲门,进了房里,见他还躺在床上,道:“哥哥,这些日子好些了么?”

  高继安支起身子,道:“昨夜又吃一副药,出了一身大汗,今日轻松了些。我自己觉得,再吃几副药,住上三五日,就可以动身了。”

  权二郎叹了口气:“哥哥,我来的时候只有十贯赏钱,这样耽搁下去,盘缠很快就要用尽。听说我找到的那处铁矿不小,朝廷要在那里设铁监,内库里拨出了几十万贯钱。若是早知如此,我们在方城县等上几日,赏钱必定要多不少,不至于如此窘迫。”

  说完,告辞高继安,出了房门,站在院子里出了一会神。

  自己真是倒霉,本以为领了赏钱,与高继安一起护送皇子进京,认了皇亲,从此就荣华富贵了。不想才走到襄城县,高继安就得了风寒,不得不在这里住了下来。住店的店钱,请医买药的钱,诸般花费权二郎如何负担得起?没几日就起了心思,抛下高继安不管,自己与小皇子一起进京,先得了好处再说。不想那个小皇子甚是死心眼,没有高继安同行,死活不肯动身,恨得权二郎牙痒痒。

  正在权二郎出神的时候,旁边房里出来一个员外,长得榜大腰圆,一身新绸衣,手中盘着两个大核桃,仰头挺胸。见权二郎站在院里,那员外道:“二郎起得好早!”

  权二郎急忙行礼:“原来是钱员外,用过早饭了?”

  钱员外点点头:“嗯,用了早饭,正要出去转一转。古言道,饭后百步走,能活九十九,酒肉进了肚子,多走一走路,消消食才能有好身体。”

  权二郎恭维两句,便就想告辞。不想钱员外却道:“二郎,若是无事,出去饮两盏茶。”

  权二郎住在这里百无聊赖,听了此话,正是求之不得,急忙应承。

  襄城临紫云山,城位于汝河之北,水运发达,码头边店铺无数。钱员外和权二郎到了码头边,寻了处茶铺,进去寻副座头坐了下来。

  饮了一会茶,钱员外道:“我听家里来的人讲,最近朝廷旨意,要在那一带开矿兴冶,新设一处铁监,叫什么柏亭监。二郎可知道此事么?”

  权二郎道:“确有此事。员外家乡的山里,原来有大铁矿,古时常有人在那里冶铁,后来不知因何废弃了。那一带本是秦时柏亭,故建的铁监叫柏亭监。”

  钱员外道:“我在那里活了几十年,却不知地下埋着宝物,还要背井离乡到这里找饭食。听说二郎曾跟人到那里寻矿,不知寻到的矿,到底是在什么地方?”

  权二郎道:“在下当初确实与一个铁匠,到山里寻过铁矿。正是我们寻到了矿,才今日朝廷要设铁监之事。当时找到的矿洞,是在山里面,离着清凉寺不远。不过,我听说后来朝廷从相州找了匠人,又在别的地方找到几处矿脉,朝廷采矿倒不一定就在我寻到的地方。”

  钱员外道:“不管怎么说,是在我的家乡附近。若在那里建起钱监,必然匠人云集,赚钱的营生不少。而且朝廷兴冶,也不会占住所有钱矿,不让百姓开采。我寻思着,若是雇些匠人,回去开矿,说不定也能赚些银钱。二郎是寻到矿的人,如若不嫌弃,便随我回家乡去,开处冶炉如何?”

  权二郎有些为难:“员外看重,本不好推辞。只是我与高大师约好了,一起进京城去,要做一件大事。若离他而去,事情不美。”

  钱员外笑道:“那位姓高的和尚,自到了襄城,便就一病不起。这些日子虽好些了,不过看他的气色极差,走不得远路。不如你们一起随我回叶县,过些日子再行不迟。若是冶炉开起来,我厚厚送你们些盘缠,也省了路上受苦。”

  听了这话,权二郎心中权衡。这个钱员外是叶县人,家就在那一带有铁矿的山下。他在叶县和襄城都有铺子,专一贩卖从襄州来的漆器。襄州漆器是天下名品,每年不知有多少沿着唐州方城这一线,运到北方来。襄城正当这条要道,又临汝河,是一处集散地。钱员外就是把漆器运到这里,寻到客商沿着汝河顺流而下,卖到陈州一带。

  做这生意几十年,钱员外赚了不少钱财,最近听说家乡发现铁矿,察觉到了商机,便就动起了自己开矿的心思。现在朝廷的铁监,并不一定是官营,好多地方,比如京东路的莱芜监和徐州诸铁监,都是民营,官收铁课而已。都好生兴旺,那里的冶户家财万贯。

  官方兴冶,有诸多不利的地方。一是骚扰地方,再是管理不善,往往出现亏空。莱芜监便就是这个原因,由官营改成了民营,一年多收许多铁课,还让地方几个大户富了起来。叶县的铁矿所在,都是人烟稀少的地方,条件不利,估计办起来更加不容易。等到官府尝到了苦头,说不定就会放手给民营,他们坐收铁课。自己是地方之豪,如果抓住机会,说不定就会富甲一方。

  有了这个心思,钱员外最近格外关心叶县铁矿的消息。听说与自己一起住在店里的权二郎,就是最初探出铁矿的人,格外拉拢。若能够得他相助,抢先占住一处铁矿,再雇些匠人来,开炉兴冶,占住了先机,就是以后发财的机会。

  只要舍得出本钱,匠人并不难雇。不说远的,旁边的龙兴县便就有不少小冶炉,虽然规模不大,熟手的匠人还是不少的。这是一本万利的生意,岂能放过?

  见钱员外眼巴巴地看着自己,权二郎道:“不瞒员外,在下原来是汴河上拉纤的厢军,因为河上用了车船,到京西来屯田。我对铁矿并不熟悉,全亏了一个杨大郎,祖上打铁,传下有找矿口诀,才进山找到了矿脉。若是再让我进山找矿,只怕不成。”

  钱员外笑道:“洒家就是喜欢二郎这副直爽性子!只要知道那里有矿,我自会雇人去找,雇熟手匠人冶铁,哪里要二郎做这些粗活。你只要找一找当日你们找的矿脉走向,便就足够。此为仙人指路,一句话便就省了无数奔波。此事费不了多少时日,不会耽误了二郎行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