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架
回到1984年之完美人生
导航
开灯
护眼
字体:

第3章 第一堂课(2 / 2)

“彭诚,你来作答。”看到彭诚举起了手,王本香眼睛一亮,高兴地道。

彭诚站起来,徐徐地道:“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,大唐盛世,万邦来朝。大唐是开放的,是包容的,正如今天的中国。正因为这样一个朝代,它才出现了许多浪漫主义诗人,如李白,杜甫、王维、白居易、杜牧、李商隐、王之涣等。

王之涣这首诗写了作者站在很高的地方向远处看去,能看到不一样的景色,从而得到了很多感叹,反映了唐代诗人的积极向上,胸襟抱负进取的精神,努力的向高处攀登,其中前两句写的白日依山尽。写出了远方的景色还有山,都在很高的地方向外望去,黄河入海流这就写的是近景了,写出水的澎湃和壮观,是用了非常随意不做作的手法,给之后的读者显而易见,形容站在高处可以看到,当下的大规模事业和美好江山,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个字,但是就可以从中读到自己生在那里的心情,感觉是亲眼看到了一样心胸一下宽广了很多。

第一个句子写了在很远的地方有日落在楼前,准备落下了站在很高的地方一望无际,可以看到连绵起伏的雄山峻岭,再看更远的地方就没有办法了,作者写了天上的景色远方的景色,和向远望去的景色这一句中就凸显了,楼前面滚滚江河在咆哮流淌,有远处向东方向流到大海里面,这是从地面向远处看的景象,从近看到远从西看到东,这两个聚合起来把周围的景象,远近,东西的景象,都给描述了出来,读完这两句诗就觉得眼中特别宽广辽阔,诗人登上了非常高的黄鹤楼,往下看看到了滚滚长江流向海里边,站在底下是完全看不到的,诗人在诗中向远处望去,心中非常澎湃,他运用了写当前景色和远中景,和再来一起的手法,写作更增添了画面感和深度。里面所说的白日就是太阳,他运用了写实的手法,落日刚刚没过山,风云雾遮挡,减轻了太阳的照射光辉,显得比较暗淡了一点,所以能让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情景,黄河也是写景的,讲一个金色腰带一样,在空中翩翩飞舞,盘旋在山峰之间,诗人眼中看到的是一副有光异彩,金碧交辉的图画,这一个图画中可以看到,动有时白云太阳和山峰融合在了一起,这仅仅是一个景象黄河流向了大海,这是一个永恒的运动这里的景色非常美,也是一种动态的美,充满了生机勃勃、活泼,不像那种所谓的定格一样永远被珍藏制成标本,作者能写到这个程度也是大为折服。后两句而是作者想出来的,欲穷千里目,他写出了作者无止境的愿望想站得更高看得更远,但是因为视力的问题,不能达到这样的期待,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一些更上一层楼,其中里面包含了千里和一层,这些都是虚数,是世人想象出来的,欲穷和更上表达了诗人非常多的希望和憧憬,这两句诗能为广为流传,并没有运用非常高端的写法,就能表现出当时诗人的所感所想,前两句非常自然紧密,在后尾说了一个字“楼”,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,说明了一首登楼诗,从后半句是想更一步的观看远景就要再登,更高的楼层这种可以看出,持续的写出了登一层楼的过程意味深远耐人寻味,诗中表达了思想积极进取的想法高瞻远曙的胸襟,并且还得出了一个道理,站得高才能看得远。

这首诗还有一个特点,就是全是用了对仗的绝句,前两句写了白日和黄河,是两个名词白和黄相对,后两句也是这样,前后之间的连接非常微妙,从中不难看出诗人是一位,文化非常高的作者。老师,回答完毕。”

“好!好!好!彭诚同学把握这首诗解释的非常好。彭诚你坐下吧。”王本香兴奋道。

她心中十分的惊讶,没有想到一个学生竟能把一首诗解释地这么完美,就是自己也达不到这种水平。旁听的几位老师也是惊奇不已,更不要说班上的同学了,一个个眼中冒起了小星星。

校长田方绪笑道:“想不到啊,想不到,竟能回答地这么完美。彭诚同学我想问你一个问题。黄鹤楼在武汉,明明是在长江边,为什么诗中却写黄河呢?”

这个问题还真是个难题,特别是这个年代,不像后世上网搜一下就知道路了。除了课本就基本没有别的书了。不要说学生了,就连其他的几位老师也回答不出这个问题。大家很好奇地看着他,不知道他能不能回答出来。

“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,因河水为黄色故称黄河,其实在宋朝及宋朝之前,黄河并不叫黄河,而是叫大河,毛主席的《沁园春.雪》中就有曾写到“大河上下,顿失涛涛。”宋之前黄河水也并不是黄色的。诗中的黄河显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黄河。大家看诗的第一句,白日依山尽,说明作者登黄鹤楼的时候应该是傍晚,落日的阳光照在水面上一片金光,因此也就成了诗人眼中的黄河。”

“回答得非常好!想不到你小小年纪文学功底这么丰富,不错,真不错。”田校长拍起了手掌,几位老师也跟着拍起了手掌,因为彭诚这个回答很符合诗人当时的情景。就算换成是他们回答也不见的比彭诚的更好。

这一堂课,彭诚大出风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