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架
起风的日子
导航
开灯
护眼
字体:

第九章 女人何苦为难女人(1 / 2)

赵芳菲下了高铁,一看表,下午16:45。她拖着箱子走出站,径直奔向地铁。她要回家,洗澡,和顾家一起叫点好吃的。这趟差,委实累着了。

刚把箱子拖上车,电话就打进来了。赵芳菲电话上的备注是“西太后”。

“西太后”是赵芳菲的上司,确切的说,她所在的《锌财经》杂志的常务副社长。这年头,媒体都流行企业化管理,流行“融合传播”,现在她们杂志社对外叫“财经媒体集团”,这位“西太后”是集团的常务副总,姓奚,内部称呼“奚总”,主管内容生产。

这位奚总,在杂志社里是出了名的“要求高、脾气臭、嗓门大。”最擅长的是挑错和骂人。所以,全杂志社的人背后都叫她“西太后”。

杂志社的领导里,她是最懂业务的,也是最拼命的。每月审稿那几天,她可以不眠不休在办公室看稿子,从白天坐到另一个白天。

她审稿子有个毛病。写稿人得在场,在外间的工位上随时等着她召唤。她看到哪句写的有问题,把记者拎进来,就是一通问。如果记者被问住了,或是被她发现写错了,那这个记者就别想回家。连夜在她的骂声中改稿子吧。

她还是急性子。但凡是经她的手派出去的题,一天之内必须联系完毕,两天之内必须去采访,三天之内必须写出大纲,最长五天,必须交稿。

一看是她的电话,赵芳菲就知道没好事。要么追问采访进程,要么就是追稿子。赵芳菲捏着鼻子接通电话。她是真累了,直接把电话挂在免提,扔在腿上。果然,电话那边的声音传过来:“菲菲啊,我掐指一算,你应该出站了吧?”

赵芳菲努力维持着职业的体面,但也尽量放大自己的疲惫感。她说:“是的领导,我刚出站。”

“西太后”提高了声音说:“太好了,我一直在等你,迫不及待地要听你的采写思路。你今天趁热打铁,我帮你再梳理梳理,晚上你回家洗个澡,就能进入状态,提笔就写,明天稿子就预审。”

赵芳菲虽然对西太后这番操作已经习以为常,可还是忍不住挣扎了一下,问:“领导,现在吗?我已经坐上车了,而且我真是有些累,状态也不太好。”

“西太后”丝毫不让步,语气虽然柔和,可言辞坚决。她说:“就现在啊,亲爱的你没问题,我相信你是铁打的。来吧,我就在办公室等你。”

电话不由分说的挂断了。赵芳菲无奈地和司机说:“师傅麻烦您,改道,去这里。”

被动听到这段对话的司机对赵芳菲充满同情,说:“你们这领导真够狠的。都快五点了,不让人下班啊。”

赵芳菲苦笑了一下,说:“我们上下班没点。跟您一样。”

司机“嘿嘿”乐,说:“那还不如我们呢,我没老板管我。想干就干,不想干就不干。”

这句话让赵芳菲觉得真扎心。什么时候,自己才能时间自由?

“西太后”在办公室等着赵芳菲。多年来的合作经验让赵芳菲做了一些准备。这位女领导芳龄54,距离退休还有一年。但是以她呈现出来的工作状态看,一点都不像很快就要退休的人。

“西太后”每天晨昏定省,早会、晚会、各种专题会,把编辑部和采访部的人都折腾的团团转。

她精力无穷尽。每天的脸上都画着精致的妆容,穿着笔挺的套装,踩着5厘米的高跟鞋。一年四季,永远穿裙子。

女同事们观察过她的手提包,每周一换,一年要换够52款。也是雷打不动的不重样。大家好奇她到底挣多少钱?难道年薪都用来买大牌包了?直到有一天有个年轻记者突发奇想地说:“有没有可能,西太后拎的是A货?”

大家当时的反应都是“这怎么可能?!”

可年轻记者的分析也在情在理。小姑娘说:“她这个气场,即使拿着A货,也没人会怀疑吧。反正我不敢多看。”

大家顿时觉得,有道理。

《穿普拉达的女魔头》上映之后,杂志社的同事们组团去看,大家都感叹,这是按照“西太后”的人设拍的电影吧。

公平地讲,“西太后”是杂志社里最懂财经业务的人。她是从记者做起的领导者,熟悉圈子,有足够的人脉,头脑清醒,文笔娴熟。全集团上下,没人会质疑她的专业能力。

但是,大家都对她敬而远之。

“不通人情”可能是对西太后最中肯的评价了。赵芳菲对顾家吐槽说:“她就是个情绪不稳定的更年期妇女。”

顾家好奇地问,说:“我听你说这个人就有好几年了,她是一直都这样吧。好像和更年期没什么关系。”

赵芳菲说:“她是个常年更年期患者。稿子写的让她满意,怎么都行,那左一个‘亲’,又一个‘宝儿’,比亲妈还腻味;要是不满意,手里有什么东西都能砸过来。”

顾家实在无法想象,当今职场里怎么还有这样的领导。

赵芳菲是杂志社的老员工。当主笔很多年,可就是升不上去。眼瞅着身边很多资历不如自己的人都做到了自己的上司,赵芳菲心里委实不平衡。

头几年,“西太后”还时不时地给赵芳菲画画饼。可这几年,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,不仅赵芳菲不再相信,连“西太后”自己也都不好意思再说了。

其实,这就是一层窗户纸。这几年,和赵芳菲竞争的三个人,两个男的,一个女的。男的和赵芳菲年龄相仿、学历相当;女的比赵芳菲大,已婚有娃,还生的早。40岁的女人,老大上初三、老二上初一。

老公是企业家,两个娃都在国际学校,没啥负担,再过一两年,娃儿们就全都送到美高去读书了。家里有矿,没有负担。领导说,用这样的人踏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