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架
父亲,您好!
导航
开灯
护眼
字体:

第八章 英武水库(1 / 1)

我们村的学校叫水库中学,光听它的名字,就很有意思。

父亲说那里记录着咱们乡兴修水利战天斗地的历史。1958年举全乡之力(那时是人民公社),会战两年多,在两座山之间建起一座大坝。站在大坝上眺望,真有“高峡出平湖”的气势。上级领导视察后,非常满意,挥笔题写“英雄威武”四个大字,我们大队从那时起就改名叫英武大队。在大坝建成后,与之配套的水利工程相继铺开,大队还专一在各村精选能工巧匠,组成英武基建队。我父亲因为有石匠手艺,有幸被选为基建队长。他们长年吃住在工地,挖渠打洞,盖房修路,无所畏惧,无所不能。

那时候我还没有出生,后来听母亲说,那些年父亲一直忙在施工现场,他很少回家,每次回家也是匆匆忙忙的。母亲问他,他也顾不上回答。但听父亲跟村里人说,等这个工程修好了,咱们这里的田地也可以灌溉浇水,就不用再靠天吃饭啦。村里人听了,都很是激动,真能解决咱山里人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历史,那各家各户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。

全村人的心里,父亲就是一大英雄。

也是为纪念这个伟大的工程,大队在大坝的东侧的一大块平地上,建起英武大队部,大队部的房子旁边,又建成了水库中学。

一方水土一方人,山里人对知识的渴求是世代相传的,在水库边上建成的学校,也预示着从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,如水库中的水,不仅有深度、有品质,还源源不断,汪洋恣肆。

听说当年指挥全乡人修水库的总指挥就是狗蛋他爷爷,他是我们大队的支书。柳支书是上过朝鲜战场的志愿兵,他作战非常勇敢,说当年他们连最后就剩下两个人。许班长身负重伤,柳支书是在枪林弹雨中,把奄奄一息的许班长背下战场的。抗美援朝胜利后,他俩光荣转业。听村里老一辈人说,他俩在战场上结下的生死情谊,一直延续一生,被村里人传为美谈。他们回来后,投身家乡建设,接受政府安排,许班长当上大队支书,黑牛他爹甘愿当副手,是大队副支书。

我们大队能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,建起一座水库,许支书和柳支书功不可没。在那个年代,基本上全靠人力条件下,建成如此宏伟的工程,不知要经历多少雪雨风霜。当年他们夜以继日,不辞辛苦,为的是造福村民,为的是能让百姓种上水浇地,年年旱涝保收,家家都能吃饱饭。

柳支书当年在战场上打仗就从不惧生死,如今回到自己的家乡,又一次披挂上阵,当上工程的总指挥,他的热情更加高涨。村里请来上级专家,为我们大队设计的系统水利工程,就算今天看来也是非常先进的。

一条东西大坝横亘在两座山之间,顺着梯形大坝往上爬,得有几十米的高度。它把流向洛河的一条重要支流拦住(我们叫它柳泉河),一点点的蓄水,水位不断上涨,原来的沟壑峡谷,全被河水慢慢填满,一幅无比壮观的画面展现在全村人的面前。

因为大坝的作用,水位升高后顺着基建队修的水渠流向田地,我们大队的好多个自然村就多了几百亩水浇地,那些年多打的粮食不仅支援了国家建设,我们英武大队的人,也真是风光英武,代代人都能享受水库带来的丰厚福利。

在大坝的下游,修建了鱼塘,还种上了水稻。每年大队还能分给村民每家几十斤水稻和几条大鱼。后来在水库里又发展养虾和蟹,每年分给村民水产品就更多了。现在的老人们,还清楚的记得,柳支书让全村人排着队,分水产品,分稻米、蔬菜的热闹场面。

土地是世代山里人赖以生存的根,有了水,水又是一个新世界,水里面的东西个个都是宝,让世代农耕的农民也尝到蟹虾的鲜美,也吃到龟鱼的肥味。如今几百亩的水浇地,更是水与土地的完美搭配,增长丰收,小麦高产,玉米红薯收成更好,那些年,我们英武大队真有塞上江南的样子,享受鱼米之乡美味,还有北国风光的丰饶。

柳支书他们那一代人,我父亲的父辈们,不仅给我们打来一个新中国,还给我们建设了一个新中国。他们的精神,他们的丰功伟绩早已经载入史册,成为永世不忘的一笔财富,永远留给后世子孙。

那样的好日子也许是来的太快,怎么没过多少年就匆匆溜走了呢?是因为水让英武大队的村民过上了好日子,又是因为水,冲走了我们的鱼,毁了我们的稻田,还让我父亲他们修的灌溉工程全部报废,还要了柳支书家儿子的命。